關閉

郭主明/內埔報導

曾喜城教授今日(14)在西勢國小演講中,深入探討了作家對於客庄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並強調「客庄不能沒有作家」。他認為,作家不僅是文化的記錄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通過他們的文字和作品,表達了客庄的精神、價值觀及其豐富的歷史底蘊。客家文化自古以來就以其強大的韌性與適應力著稱,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延續這些文化內涵,則是當前作家們需要肩負的責任。曾教授強調,客家文學正是這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作家應該通過作品來保持文化的活力,並將其推廣到更廣泛的華人世界中。

在闡述客家文學的文化價值時,曾教授引用了唐代著名文人韓愈的名言「文以載道」,強調文學不僅僅是語言藝術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道德、思想與文化的深度。文學作品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傳遞人類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價值。對於客家文化來說,作家的責任尤為重大。客家話和客家文化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域特徵,但如果沒有文學作為傳承的工具,這些文化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被人們遺忘。因此,文學成為了保存和傳播客家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談到文學的永恆價值時,曾教授引用了三國時期曹丕的名言「文章經國大業,人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未若文章無窮」,以強調文學的長久影響力。曹丕的這句話指出,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個人的榮譽和享樂終究會消逝,但文學作品可以流傳千古,超越個人的生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曾教授認為,這與客庄文化的傳承使命有著密切的聯繫。客家作家們通過他們的文學創作,能夠把客家文化中的精神、價值和故事延續下去,讓未來的世代也能感受到這些文化的深厚底蘊。文學不僅僅是個人的表達工具,更是社會和文化的載體,它能夠跨越時間,將客家文化的精神傳承給更多的人。

曾喜城教授的文學理念深受他個人經歷的影響。他提到自己在1998年獲得全國客家演講冠軍的經歷,這次勝利成為他推廣客家文學的重要契機。那次比賽以客家文化為主題,曾教授憑藉其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生動的語言表達,贏得了評委的認可。這次經歷不僅為他個人帶來了榮譽,也激勵了他更積極地將客家文化傳播給更廣泛的社會。他開始通過各種平台,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社會活動,都不遺餘力地推動客家文學的發展。

曾教授特別強調了客家話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客家話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工具,還是一個文化的象徵,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情感。在他的許多作品中,他經常使用客家話的詞彙來增加文學作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深度。例如,客家話中的「福氣」(h̍uk-hì)一詞,不僅表示生活中的祝福和幸福,更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期盼。而「天地」一詞(thièn-thǒ),則代表了對家鄉、祖先和故土的深切懷念,這樣的詞彙在文學作品中可以用來表達人物對根源的依戀,增加情感的厚度和真實感。

他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來展示客家話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表現出其在文學創作中的潛力。他提到在家鄉,老一輩的人常說「頭擺四條腳,後擺四條腳」(意思是前面有四隻腳,後面也有四隻腳),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在描述一種動物,實際上卻是在形容一張桌子。這樣的客家話表達既生動又充滿智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曾教授認為,客家話中的這種生活化的智慧和幽默,可以為文學創作注入活力,使作品更加貼近生活,讓讀者感受到文化的豐富性。

此外,曾喜城教授對於客家作家的期許也是基於這樣的信念。他呼籲客家作家們不要僅僅局限於表達個人的情感,而是要肩負起傳承文化的重任。他強調,客家文學應該是廣泛的,不僅要保留文化的獨特性,還要通過文學的力量,讓更多華人讀者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美。他相信,客家文學的發展,不僅僅是地方文化的保存,更是一種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互動的方式。

總結來說,曾喜城教授的演講闡述了客家文學的核心價值和作家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角色。他通過引用歷史名言和結合個人經歷,強調了文學對於文化延續的深遠影響力。客家文學不僅是記錄當下生活的工具,更是傳承文化、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樑。透過文學的力量,客庄文化能夠在時代的變遷中繼續發光發熱,並在華人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