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在地新聞 Local News

沒症狀也藏危機!腸胃鏡揪出「有癌前病變風險息肉」
2025-07-02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表示,消化道癌的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精準治療。


    視傳媒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45歲陳女士平日無明顯不適,僅偶爾出現腹脹與排便習慣改變,原以為是壓力或飲食所致。因家族有大腸癌病史,陳女士至奇美醫院門診安排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3顆大腸息肉,其中一顆無法用一般內視鏡切除處理。因此,張醫師運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完整移除病灶,術後病理檢查未見惡性變化,目前陳女士定期於門診追蹤,避免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表示,消化道癌的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精準治療。(記者蔡清欽攝)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表示,別再以為「沒症狀就沒事」,許多消化道癌症,尤其是早期大腸癌、胃癌與食道癌,在初期幾乎沒有明顯徵兆。一旦等到出血、體重驟減等症狀出現,往往已錯過黃金治療期。透過胃鏡與大腸鏡的篩檢,不但可以早期發現消化道癌前病變,針對初期的癌症與大顆息肉,更可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進行微創切除,提早處理恐有癌變機會的病灶,不需開刀,傷口小、復原快、效果佳。


張瑄元指出,常見消化道早期癌症可能出現的症狀與警訊:

1.排便習慣改變:大腸癌或直腸癌的早期可能出現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便形變細、排便不乾淨感、甚至間歇性腹瀉與便秘交替等異常變化,若超過兩週,應就醫檢查。

2.不明原因的消瘦或食慾減退:當無減重計畫,卻在短時間內體重快速減輕(例如3個月減重5公斤以上),或長期食慾不佳,可能是胃癌、食道癌或胰臟癌早期的徵兆。

3.上腹或胸口悶脹、燒灼感:胃癌、食道癌的早期表現常與胃食道逆流相似,包含餐後脹氣、噁心、吞嚥不順、胸口灼熱感等,容易被誤認為單純消化不良。

4.黑便或血便:消化道出血是警訊之一,特別是黑色柏油樣便(可能代表胃或小腸出血),或糞便表面帶血、滴血(常見於直腸或大腸病灶),應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

5.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若進食時常感到食物卡住、有異物感、吞嚥疼痛,或持續聲音沙啞超過兩週,也可能與食道癌或咽喉癌有關。

6.幽門桿菌感染史與胃潰瘍反覆發作:長期幽門桿菌感染與胃癌風險密切相關,若潰瘍治療後反覆復發,或病灶形狀不規則,更應警覺早期癌可能。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結果,大腸癌幾乎年年高居第3名,但若能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奇美醫院運用無痛內視鏡檢查與先進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微創切除技術,讓消化道癌症的治療走向低風險、高效率的新時代。


張瑄元強調,消化道癌症是「可防可治」的癌症,尤其消化道早期癌與腺瘤性息肉,在發現與處理上有極高的成功率,40歲以上民眾、或具有危險因子的年輕族群,應定期接受胃鏡與大腸鏡檢查。透過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便可大幅降低癌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