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新聞
奇美醫院導入「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精準椎體間融合 風險低 恢復快!
2025-07-17
記者 蘇璇/報導
主講者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
63歲林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曾於2024年因急性心肌梗塞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早在2021年,林先生就因腰椎問題接受腰椎第二節(L2)至第五節(L5)脊椎融合手術並植入金屬桿與骨釘固定。近期因急性下背痛與右腿劇烈疼痛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門診求診,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第五節至薦椎第一節(L5-S1)椎間盤嚴重突出(HIVD)壓迫神經,導致症狀惡化。
考量林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心肌梗塞病史,且接受過腰椎融合手術、裝有金屬桿與骨釘,若採傳統方式須重新打開舊傷口並拆除原有金屬桿與骨釘,處理完新的腰椎第五節至薦椎第一節椎間盤切除,置放傳統椎體間融合器之後,再重新植入金屬桿與骨釘固定,工程浩大還會增加感染、出血與麻醉風險。陳主任詳細評估後,向林先生建議採用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 (Elevate-CAGE),透過微創的方式切除腰椎第五節至薦椎第一節椎間盤,解決神經壓迫的病灶,並置放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Elevate-CAGE),不需拆除原有金屬桿與骨釘。手術不到兩小時、傷口小、出血少,術後三日即能下床自行行走並順利出院,恢復狀況良好。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表示,脊椎微創手術再進化,整合傳統經驗與創新科技!奇美醫院導入「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精準椎體間融合,風險低,恢復快!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指出,奇美醫院神經外科團隊自112年12月導入「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Elevate CAGE)」,具備角度與高度撐開、穩固貼合椎體等功能,讓脊椎融合更精準,同時減少手術時間、縮小傷口範圍與降低併發症風險,不僅提高手術準確度,也提供一個安全、微創、個人化的治療方案。特別適用於曾接受過脊椎手術必須再手術的病人,能大幅降低拆除原金屬桿與骨釘的風險與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與病人滿意度。目前已成功治療逾20多例因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壓迫的病人,皆無復發情形,術後疼痛小、恢復快、活動靈活度佳,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 (Elevate CAGE)與脊椎體貼合性良好,更符合人體力學設計,成功擺脫椎體間不穩定與反覆手術的噩夢。
陳志偉教授說明,傳統椎體間融合器(CAGE)為固定形狀,難以完全貼合上下椎體平面,容易導致融合器滑動、壓力不均導致下陷(subsidence)、甚至導致術後持續疼痛與神經壓迫。
對於已植入金屬桿與骨釘的病人,若需再進行鄰近脊椎節段手術時,就得先拆除原有金屬桿與骨釘再重新植入,大幅增加手術時間、出血量與麻醉風險,對高齡或有慢性病史的病人更是一大負擔。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進一步說明,可撐開式椎體間融合器(Elevate CAGE)與傳統固定式融合器不同,它在椎間可靈活調整角度與高度,精準貼合上下椎體的自然角度,讓融合器穩固在椎體間空間,減少滑移風險並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具備微創手術相容設計,能搭配影像導航、手術中即時定位系統,進行高精準度手術,更重要的是,減少手術範圍與時間,傷口更小、出血更少、住院更短,降低對舊傷口與脊椎內固定系統的干擾,特別適合複雜病例與高齡病人,讓他們不再對脊椎手術望而卻步。
-
角度可調整、精準緊密貼合椎體、降低融合器滑移(displacement)風險:融合器可於椎體間撐開,可以調整高度與角度,精準貼合每位病人脊椎的自然角度,增加融合成功率。相較於傳統融合器,減少術後滑動與再壓迫風險。解除民眾對於融合器滑移後疼痛的噩夢。
-
免拆原有金屬桿與骨釘,風險更低:特別適用於已存有金屬桿與骨釘病人的鄰近節段再手術,避免大範圍手術拆除與重新安裝金屬桿與骨釘,免去長時間麻醉的風險。
-
支援微創技術,少疼痛、恢復快:可以搭配高階精準微創手術技術,減少傷口長度、術後疼痛與住院天數。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志偉教授表示,未來將持續導入創新脊椎手術器械與微創技術,整合放射影像導航與手術中即時定位系統,進一步提升精準度與安全性,為病人提供更有效率、更安全的治療選擇,實踐「以人為本、科技為輔」的醫療理念,讓南部民眾不需遠赴北部或海外,在地就能享有世界等級的高端醫療。